初春時節,漫步在駱馬湖岸邊,清新濕潤的氣息撲面而來,遠遠望小樹屋去,湖面上一排排漂浮式凈水網箱安放有序、整齊劃一,網箱上的白色浮球仿佛一顆顆珍珠緩九宮格緩隨風蕩漾。
駱時租會議馬湖地處江蘇省北部,面積375平方公里,是國家南水北調東時租空間線工程重要節點,同時也是徐州、宿遷兩市飲用水水源地。然而,無序捕撈和養殖一度讓這片水域生態破壞嚴重。2021年,按照江蘇省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工作統一部署,在駱馬湖連同中運河相連水域,1679艘退捕漁船、3227名退捕漁民全面退出。
“為了讓駱馬湖上的退捕漁民退得出、穩得住、能致富,我們利用大水面生態漁業的有利條件,號召退捕漁民搞起凈水網箱養殖,取得了不錯的成效。”江蘇省駱馬湖漁業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段斌向記者介紹,退捕漁民普遍文化水平較低,轉產就業面臨著很大時租場地困難。為此,駱馬湖漁管辦充分利用退捕漁民“近水會水”“靠水吃水”的長處,依托自主研發的全漂浮式網箱和多次升級的標準化網圍,按照增殖、凈水、富民原則,重新規劃了“退養還湖”水域,因地制宜建設生態網圍和凈水網箱,形成“人放天養、以魚凈水”的“凈水漁業區”,成功幫助246戶566名退捕漁民轉產就業,實現退捕漁民“造血式”轉產就業。
“政府會給我們定期培訓,出現天氣問題還會及時預警,教我們如何管理,讓我們很安心。我家的20個網箱,能產成魚3萬余斤,不等出塘,魚就被訂出去了。”說起凈水網箱養殖,退捕漁民李明春興高采烈。退捕后,他響應了政府號召,完成了從“捕魚”到“養魚”的轉型。去年11月份,駱馬湖的碼頭上熱鬧非凡,擠滿了前來收魚的采購商,李明春家的成魚剛到碼頭就被采購一空。
“隨著退捕漁民養殖熱情高漲,我們科學利用保護區外的限養區水域面積,最大限度滿足退捕漁民‘捕轉養’需求。同時,按照網格化管理模式,將凈水網箱區劃分出4個網格,每個網格配備網格長1名、網格員3-5名,對退捕漁民實行跟蹤幫扶。”駱馬湖漁管辦資環處處長張偉說,為了保障退捕漁民收入,規避養殖風險,他們制定了地方標準《無框架漂浮式網箱養殖鳙魚管理規范》(DB3213/T 1051-2022),建立起“三定三統”教學工作機制,對網箱生產區域、網箱技術規范和網箱生產限額做出詳細規定。同時,統一了網箱單體面積、網箱行間距以及網箱生產時間等。經初步測算,2023年該地鰱、鳙總產量達8000余噸,產值超過1億元,帶動每戶退捕漁民平均增收6.4萬元以上。
和李明春情況相似的還有52歲的老漁民袁繼賓,除了“捕轉養”帶來的收益,生態環境的變化也讓他十分驚喜。“退捕后,駱馬湖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,水草豐富,餌料豐富,4月份放魚苗,10月份開始賣魚,任由它自然生長,是不折不扣的‘生態魚’。”袁繼賓介紹,漁民養殖的全是鰱、鳙等濾食性魚類,不投餌不用藥,漁民只需做好水草打撈、湖道清理、漁網縫補等日常管護工作。收獲成魚的同時,還能改善湖區水質,保護生態環境。
張偉算告訴記者:“根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測算,凈水網箱每年可以固氮76.3噸、固磷5.6噸、消耗藻類(藍綠藻)25840.5噸,輸出碳匯1372.8噸,生態效益價值約估1006.9萬元。”發展大水面生態漁業,實現了漁民增收、生態改善的雙豐收。
如今,駱馬湖退捕漁民紛紛變身養殖能手,產出的“生態魚”供不小樹屋應求,銷售價格節節攀高,凈水網箱已經成為幫助退捕漁民致富奔小康的“生態寶箱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