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,“湿地保护法实施情况”专题调研组分别前往上海浦东新区和崇明区实地调研,多位在沪全国人大代表参加。近日,专题调研报告出炉,就上海湿地保护提出意见建议。
“上海的湿地保护很有特色,特别是人工湿地,做得很好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同济大学特聘教授顾祥林是此次调研牵头人之一,他举例金海湿地公园,虽然面积仅41.8公顷,但有湖泊、各种植物和鸟类,吸引了周边不少市民前来休闲游玩,体现了城市的多元生态。
虽然上海花了很大力气保护湿地,但湿地被破坏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,外来物种的入侵就是原因之一。此次调研发现,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形势仍然严峻,需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治。
调研报告建议,继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,开展长江口水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,完善濒危珍稀野生动物救助网络,严防外来水生生物入侵,加强生境营造与维护,增加生物多样性。
人为破坏也需引起重视。调研发现,上海湿地保护协调机制的作用发挥不够,综合协调、分工负责的工作合力还未充分体现。
调研报告建议,各级政府要完善湿地保包養护目标责任制,健全综合协调、分部门实施包養的湿地保护管理体制,尽快出台湿地保护专项规划,落实湿地保护修复制度,形成湿地保护包養網 花園各尽其责、齐抓共管的格局。
由于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等各种人为因素,湿地也面临着衰退。参与调研的代表们认为,需要更加明确划定城市发展和湿地保护之间的边界。调研报告建议,应进一步明确一般湿地的范围包養網面积、管理措施、利用方式和征占用流程,规范捕捞、养殖、种植、旅游等湿地开发利用方式,落实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分级管理要求。
在代表们看来,提高湿地保护主动性和可持续性,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必不可少。参与此次调研的全国人大代表、闵行区浦锦路街道芦胜村党总支书记张义民告诉记者,以崇明为例,湿地保护,意味着当地农民让出了本可以产生更高附加值的优质土地资源,应当包養在财政上予以倾斜,既保障当地农民基本收入,也让湿地保护更可持续。